青春在这里闪光--记211大队地质勘查院凤县马蹄沟项目组

文章来源: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一一大队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地质勘查院凤县马蹄沟项目组   发布于:2020-04-01 14:39   浏览量:5149

2013年的三月,秦岭腹地的凤县仍然是极其寒冷,当都市的人们沉寂在温煦的阳光中的时候,在这里一群年轻的地质队员们已经开始了野外的工作。

(全体出发)

早晨7点,天刚蒙蒙亮,我们便带好所有的工具和干粮开始出发,由于工作区离驻地非常远,步行最快也要三个小时,而且沿途山高坡陡,遍地荆棘。与其说:“路是走出来的”,不如说“路是砍出来的”,一边走一边砍,一天下来我们四个队员手都磨出了血泡,胳膊疼得连筷子都拿不住,遍地的荆棘划破了队员们的衣服,划伤了队员们的身体。工作区内地形非常复杂,悬崖峭壁很多,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悬崖陡壁下。来回往返近15公里山路,晚上回来整理完当天的资料后队员们就开始互相敷药包扎伤口,伴随着浑身的疼痛入睡。

单位领导得知情况后,决定对该区进行突击,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项目组决定住进山里对该地区进行突破。

2013年3月22日,项目组全体队员备齐工具以及物资正式踏上了风餐露宿的生活,一路上我们高唱地质队员之歌,从驻地出发历经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选好的驻地,到达目的地后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搭建临时帐篷,搭帐篷对于我们地质队员来说也是一门必修课,驾驶员谢昌盛师傅对于野外搭帐篷很有经验,在他的帮助下,我们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就搭建好了帐篷。然后埋锅造饭,大家一起动手,拣柴火,搭灶台,烧水。在烟雾缭绕了一会后,大家都是灰头灰脸,既累又饿,看着锅里面的面条个个都是流口水,要知道,能在野外吃一顿热乎乎的面条是何等奢侈的事。大家吃的都很带劲,觉得很香,午饭过后我们开始工作。我们要在该区测制地化剖面,异常带的追索,地表的槽探揭露。工作十分复杂而繁琐,每天要跑很多的路,测完剖面去追索异常,之后揭露,编录。虽然我们衣服脏了、手套破了、胳膊伤了,我们痛并快乐着。夕阳西下时,汗水浸透了我们的衣服,太阳晒伤了我们的脸颊,我们自己开始动手做饭,吃着自己做的简单的饭看着慢慢西沉的夕阳,便是我们一天最惬意的时光。

(埋锅造饭)

秦岭地区昼夜温差极大,早晚非常冷,队员们都穿的棉袄,中午热的汗流浃背,到了晚上,太阳一落山温度迅速从二十多度降至零下十度左右,帐篷里面冷得不行,队员们就生起了火来取暖,一边总结探讨工作,一边烤火,经常是前胸快烤焦了,后背如泼凉水。晚上睡在帐篷里面大家挤到一起取暖,每到夜里,都会有一些不速之客来拜访,有黄鼠狼,野猪,野鸡等,动不动吓人一跳。幸好我们准备了爆竹,睡到半夜放一炮接着在睡,早晨常常被冻醒来。

(夜里的篝火)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我们没有退缩,仍然干劲十足,工作紧张、有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树林太密,我们自己砍路,异常追索,我们翻山越岭,探槽揭露,人手不够我们自己挖槽子、背样品。遍地的荆棘能堵住我们的道路,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决心,沉重的样品压伤了我们的肩膀,压不倒我们找矿的信心。回去的路上一首211大队之歌让我们激情澎湃,昂首向前。

(探槽编录)

2013年3月30,结束了为期9天9夜的野外驻扎生活,我们安全的返回项目驻地,回想这9天的工作和生活,真是有苦有甜,苦中有乐。对于我们这些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的团队来说,更是一次洗礼和历练。作为211大队的一名核地质人员,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秉承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核地质精神,发扬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美德。我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地质找矿的篇章,我们要让青春在这里闪光,扎根坚守在野外一线,为大队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