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努力创建绿色低碳美丽矿山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报   责任编辑:党群工作部   发布于:2025-04-24 15:52   浏览量:25

◎  李平 张三和 饶恒

编者按:在世界地球日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紫金矿业的绿色发展实践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在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紫金矿业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把 “碳达峰、碳中和” 纳入核心战略,发布了我国矿业行业首部符合国际准则的《紫金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南》,执行全球最高排放和生态修复标准,拥有 1 座世界地质公园、12 座国家级绿色矿山和 9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本期专题聚焦紫金矿业的绿色发展路径,全方位展示其在生态保护与矿业开发协同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希望通过紫金矿业的经验分享,为行业提供有益借鉴,助力行业加快绿色转型。

雪域高原矿山的绿色蝶变

——青海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纪实

在青藏高原腹地,凛冽寒风呼啸而过,稀薄的氧气考验着每一个生命。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德尔尼铜矿,曾是生态脆弱的代表区域,然而,紫金矿业集团青海威斯特铜业公司技术团队,成功攻克高寒缺氧、地质复杂等一系列高原矿山生态修复的难题,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镌刻成雪域高原上的绿色传奇。凭借高原高寒地区卓越的生态修复成效,德尔尼铜矿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德尔尼铜矿水源地

生命禁区里的绿色攻坚

2004年8月,第一铲土在这里掀起;2006年11月,铜矿正式投产。到2024年底,德尔尼铜矿累计生产铜金属25.11万吨、硫精矿390万吨、硫铁精矿52万吨,创造工业总产值超112亿元,上缴税费近30亿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次。2023年5月,随着最后一车铜精矿缓缓驶离矿区,这座功勋矿山正式开启了绿色转型的新征程。

“这里的每一株草,都凝结着科技智慧和工人汗水。”站在海拔4266米的原露天采场,威斯特铜业安全环保处负责人张明望着远处绿意盎然的山坡,眼中闪烁着自豪。高原冻土层薄、年施工窗口期不足5个月的特殊环境,给生态修复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威斯特铜业技术团队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修复前的生态本底调查、修复中的技术优化与实时监测、修复后的长期管护,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在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的极端环境中,传统修复技术屡屡受挫。德尔尼铜矿将困境转化为创新契机,研发的“生态修复+”模式,犹如给高原大地实施了一场精准的“生态手术”——通过客土增肥、利用蛇纹岩改良进行土壤重构;采用喷播工艺,巧妙“缝合”裸露创面,让草籽在更大面积上“安家落户”;引进新型材料“水泥毯”,为水沟穿上“防护衣”,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智能监测系统24小时不间断地为生态系统“把脉”……

在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一支28名员工组成的高原矿山“蜘蛛侠”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每天要在严寒中徒步攀爬3公里陡坡,完成喷播、覆膜、养护等10余道工序。队长黄旦正才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个生态修复环节的技术参数:坡度25度至45度区间喷薄厚度为10厘米、草种20克/平方米、羊板粪2千克/平方米……正是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创造了单季修复12公顷、草籽成活率达92%的高原奇迹。

充足的资金保障为生态修复注入了持久动力。截至目前,德尔尼铜矿已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01.55公顷,投入资金超1.9亿元。

矿山与草原的共生画卷

站在高处俯瞰德尔尼铜矿,曾经裸露的岩石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错落有致的绿色与远处的雪山、矿区设施、牧户帐篷以及蜿蜒的道路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悠然觅食,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重生故事。

“现在的草原,比记忆中的还要美,我们又能在这里放牧了。”当地牧民春华是矿山蜕变的见证者,他难掩心中的喜悦,“作为被征地牧户,公司不仅为我提供了工作机会,还定期给村里60周岁以上老人和升学学生发放补助,我们牧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如今的德尔尼铜矿,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改善——土壤质量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明显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马鹿、高山岩羊、赤狐、藏雪鸡、秃鹫等野生动物纷纷重返家园,种群数量逐年增多。

大学一毕业即扎根青藏高原,从普通的环保技术员成长为威斯特铜业的安全环保总监直至总经理,史兴萍见证与亲历了德尔尼铜矿生态蝶变的全过程。“矿山闭坑中要按要求对尾矿库进行关闭并最终销号,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尾矿蕴藏巨大价值,应该想方设法变废为宝,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吃干榨净’,不仅能够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而且能够消除安全环保风险,腾退占用土地,实现综合生态效应。”在成功攻克高原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难题后,史兴萍又将目光瞄向了闭矿时期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新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这座涅槃重生的雪域高原矿山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矿业企业的责任担当。

从轰鸣的机器到潺潺的溪流,从飞扬的尘土到茵茵的绿草,德尔尼铜矿的生态蝶变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统筹兼顾的必答题。 当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即使在世界屋脊,也能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


从铜锈到绿荫

塞尔维亚博尔百年矿城生态蝶变

“我在博尔生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如此清澈的博尔河。” 塞尔维亚博尔城 70 多岁的老住户内博斯亚,难掩激动之情,特意写信给塞尔维亚紫金铜业公司,感谢中国企业让这条被污染几十年的河流重焕生机。自 1948 年以来一直浑浊不堪的博尔河首次变得清澈见底,这一变化受到了当地广泛关注与好评。

博尔,地处塞尔维亚东部,是一座因铜矿资源而兴起的小城市。自 1903 年铜矿开采以来,博尔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实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技术设备落后以及战乱影响,博尔铜矿逐渐衰败,因缺乏治理资金,当地环境也每况愈下,许多年轻人无奈外出谋生。

不过,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为博尔带来了转机。这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紫金矿业出资收购博尔铜矿63%股份,通过管理改革和技术革新,仅半年时间就扭亏为盈。随后,紫金矿业又投资收购位于博尔的另一座世界级铜金矿——丘卡卢·佩吉铜金矿。

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对塞尔维亚最大的投资项目。博尔这座小城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因为紫金矿业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花园厂区

治污清源 重焕碧水生机

受百年矿业粗放式开采以及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因素影响,几十年来,博尔河一直是欧洲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博尔河流域的村民早已忘却这条河清澈时的模样。

面对复杂棘手的污染源头,紫金矿业入驻之初,便制定了全面系统的水环境治理规划,涵盖从源头控污、废水处理到水资源再利用的全过程。

紫金矿业对博尔河河床进行疏浚,完成了7.4公里长的河道整治工作,建成博尔河市政污水回抽系统。同时,依托河道挖掘两级沉淀库,市政污水经过多次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于生产。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改善了博尔河的水质,还在近年百年一遇的旱情中,大大缓解了生产用水压力。

一系列环保治理项目成效显著,博尔河水质改善率超过98%,实现了根本性蜕变,彻底告别了昔日的污浊模样。

塞尔维亚国家媒体《政治报》曾刊发《博尔 “死河” 重获清澈》一文,文中引述环保学者回忆:“1978 年至 1980 年,我住在博尔,那时的博尔河宛如一条‘死河’。河里毫无生机,河水看起来像未经处理的油污流淌。这种状况持续了几十年。直到中国企业接手博尔铜矿,在生态治理方面投入巨资,把博尔河变成如今清澈的模样。”

净化空气 畅享清新蓝天

2024年11月,紫金矿业赞助的首届以 “绿色” 为主题的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博尔举行,吸引了来自7 个国家的 201 名选手参赛。

“空气干净”“充满生机” 成为参赛选手口中的高频词汇,他们对博尔市的城市形象大为赞赏。其中,塞尔维亚长跑名将奥利维拉・耶夫蒂奇曾称赞:“今天的博尔,空气清新宜人,充满活力。”

对于博尔城空气质量变化,最有发言权的当属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市民。

“我在冶炼厂工作了20多年,以前这里烟雾弥漫,即便戴着防毒面具,也能闻到刺鼻气味,城市上空总是被雾霾笼罩。” 博尔铜矿冶炼厂工程师左兰回忆道。

自接手博尔铜矿后,紫金矿业迅速着手解决 RTB 时期因环保投入不足、设备老旧落后遗留的诸多环境问题,先后投入巨资对老冶炼厂进行改造,并严格按照欧盟标准进行排放检测。

2021 年 8 月,新的脱硫和烟气处理系统投入使用,二氧化硫排放水平下降超过 90%。2023 年 3 月底,冶炼厂技术改造和扩建完成,采用天然气替代重油、煤炭等高污染燃料,颗粒物排放浓度达到欧盟和塞尔维亚环境治理标准,如今,博尔市的二氧化硫超标天数归零,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困扰博尔多年的烟气污染问题终于成为历史。

复绿矿山 绘就生态新景

四月的博尔,春光明媚。在博尔铜矿TIR 冶炼厂内,成千上万株郁金香、玫瑰花争奇斗艳,员工和家属纷纷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

郁金香园、玫瑰园所在之处,原是废弃的冶炼渣堆场。多年来,博尔铜矿通过实施土地复垦、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举措,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精心培育了10多个玫瑰和郁金香品种,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 “死寂之地”,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从未想过冶炼厂能变得如此美丽。过去,厂区每个角落都仿佛蒙着一层灰黑色,如今到处干净敞亮,每天还能看到这片绚烂的玫瑰园,在这里工作心情格外舒畅。” 在博尔铜矿冶炼厂工作 20 多年的耶莱娜感慨地说。

丘卡卢·佩吉铜金矿从矿山建设之初即开始谋划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按照“早规划,少破坏;早准备,抢时间;快复垦,早复绿”的原则,致力于建设塞尔维亚第一座标准绿色矿山,努力打造欧洲同类矿山企业标杆。

公司工程师斯特凡诺维奇介绍,紫金矿业进驻后,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开采模式。针对地下矿山,采用全封闭开采方案,使用盾构机挖掘坑道,从源头上避免对地面层的破坏,也不会造成空气和水资源污染。针对露天矿山,则采取 “边开采边恢复” 策略,先进行 “坡度建设”,开采一层、恢复一层,最大程度保护地貌,减少扬尘。

斯特凡诺维奇表示,过去被开采过的矿区,留下一片片黄土,当地人称之为 “地球的伤疤”。如今,紫金矿业开采后的矿山,仅用半年就让这片矿区重新披上绿装。此外,对于近百年来因矿业开采而裸露的地块,紫金矿业也正逐步进行植被恢复工作。

近期,一群来自非洲的白鹳飞越千山万水,选择在塞紫铜NC矿区复垦绿地上停歇蓄力,为“生态矿山”写下春日注脚。

据了解,NC矿区约2.2万平方米的复垦绿地已初具生态系统雏形,白鹳的出现正是该矿近年来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生动体现。

紫金矿业统计数据显示,自 2018 年接手以来,紫金矿业累计完成绿化面积500多万平方米,累计种植苗木超过 100 万株,远超博尔矿区过去百年的植树总量。

紫金矿业在博尔,不仅打造了玫瑰园、郁金香园等美化厂区的 “面子” 工程,更同步推进植被恢复、污水治理、空气净化和资源再利用等 “里子” 工程,用实际行动描绘矿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据统计,从2018年至今,项目除了继续留用原来的5000多名员工外,还陆续招聘了3000余名新员工,本地化用工率超过97%,员工的平均月薪比塞尔维亚平均薪资约会高50%。仅2024年,塞尔维亚紫金铜业、塞尔维亚紫金矿业两家公司合计生产了30万吨铜金属,利润总额达到14亿美元。

博尔,这座百年矿城,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碧波映金辉

紫金矿业的绿色“治水”之道

山水林田湖,万川归大海,生命由此繁衍,地球由此灵动。保护珍贵的水资源,充分利用每一滴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课题的关键一章。

矿业开发的全过程,几乎都与水息息相关。创新创造、保护水体,系统思考、水中寻宝,循环用水、造福他人……紫金矿业在矿业开发活动中,通过不断书写行业领先的“水文章”,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的相得益彰。

大陆黄金水处理厂

创新创造 呵护水体

汩汩清水,地球的生命之源。在全球许多地区,用水压力和水资源短缺仍然是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紫金矿业以最高标准保护水体,以创新创造呵护每一滴水资源,为破解全球用水压力贡献了一份力量。

武里蒂卡金矿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区域,水源的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管理,受到格外关注。

这一项目是世界级高品位金矿,但土壤中的氯离子含量却极高。哥伦比亚国家法规对矿山企业的氯离子排放规定了最为严格的要求。

2020年年底,就在紫金矿业完成武里蒂卡金矿并购和投产时,一座哥伦比亚乃至拉美洲最先进的水处理厂配套同步试运行。次年,这一耗资高达4400万美元的水处理厂正式商业运营,同时也成为哥伦比亚能源与矿业部部长眼中最先进的水处理厂。

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9600吨,采用先进的三级反渗透技术对硐坑水和尾矿库渗水进行处理,处理后外排水氯离子小于250毫克/升、硫酸根小于1200毫克/升,出水水质远高于哥伦比亚的环保标准。

水厂的投入使用,有效保护了项目下游考卡河的生物多样性,也为武里蒂卡金矿打造成哥伦比亚第一座绿色矿山提供了极大助力。

在实现最高标准排放的同时,大陆黄金和紫金矿业很多海外子公司一道,也实现了水质在线监测。

自2021年起,紫金矿业海外8家涉排水的权属企业,陆续实现了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所有的出水口均设置了由独立第三方运营的在线监测系统,并与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联网实现实时监控。

这一在线监测系统具备自动取水、自动样品过滤、自动样品预处理、自动样品分析等功能,可在几分钟内实现多种因子的同时定性定量分析,为企业提供实时的水质指标监测。

即使是没有废水外排的企业,如塞紫金、泽拉夫尚等,也在下游设置了水质监测点,维护矿区周边水资源安全。

在西藏拉果错锂盐湖,紫金矿业更是从源头工艺研发起步,不仅确保水体不受污染,更保障水体生态系统稳定。

如何在生态脆弱的高原实现综合效益最高的工业化提锂,紫金矿业根据卤水性质,结合矿区实际环境,在大量试验研究数据及现场实验验证支撑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离子筛吸附+膜耦合”技术路线。

这一创新工艺在实现生产氢氧化锂产品的同时,副产系统所需盐酸,不引入任何其他杂质离子,实现了盐湖生态系统内循环、环境友好、环保无污染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仅从湖中拿走Li+和OH-,而生产所需的外购少量氯化钠则以Na+和Cl﹣的形态进入盐湖,除了这4种离子,项目对湖水中其它成分没有造成影响。”

与此同时,锂的综合回收率也从30%~50%提高到了70%,减少了药剂的采购和运输;还改善了盐田工艺占地大的问题,计划用地面积缩小至66公顷,约为原来的1/16,进一步减少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系统思考 水中寻宝

水是液体宝藏,即使是废水、尾水也有可能蕴藏着有价金属。

紫金矿业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矿石流五环归一”矿业工程管理模式,在“治水”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陆黄金硐坑水经过水处理厂处理后,产生了新的“烦恼”——平均每月产生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等的结晶盐65吨。

以往,结晶盐被当做危废处置,每吨处置费用达220美元,且垃圾回收商填埋处理也对环境不利。大陆黄金经过严格的毒性检测发现,结晶盐并不含有危险成分,可当作一般废物处理。经环保部门同意后,紫金矿业为这些结晶盐找到了新的出路——成为肥皂公司的原料。

这一办法直接将肥皂公司的肥皂原材料成本降低了两成,大陆黄金结晶盐的处理成本也降低至20美元/吨。

同时,紫金矿业还将结晶盐运送给当地的有机肥料生厂商,用堆肥的方式处置结晶盐,并用于生产土壤肥料进行销售。

通过这些办法,大陆黄金结晶盐的处理成本直接由1.4万美元/月降低至不到5000美元/月。

大陆黄金CEO李雷忠表示,目前,紫金矿业仍在寻找其他更佳的结晶盐替代方案,朝着零废物填埋的方向努力。

在相对干旱的塔吉克斯坦,水更为珍贵。泽拉夫尚在当地拥有两个矿点。通常情况下,两个矿点的选厂循环利用各自的尾矿回水处理矿石以保证水平衡。塔罗矿山为难选含铜金矿,采用浮选-炭浸工艺处理,尾矿回水中含有较高的铜和氰;氰根是硫化矿的强抑制剂,直接返回回水将强烈抑制硫化物的浮选;而破除氰根后返回回水,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尾矿水中的铜长期累积循环会产出高铜炭,给后续工艺造成严重影响。

泽拉夫尚经过系统考量发现,二选厂的炭浸工艺恰好需要氰化钠,于是一个创新的点子出现——交叉使用尾矿回水。2023年,泽拉夫尚在一选厂新建了水处理车间,采用新的工艺回收尾矿回水中的铜,并将处理后的含氰化物回水输送至二选厂使用。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一选厂铜累积问题,使炭浸作业可以产出高铜载金炭,又使氰化钠得以回收并用于二选厂,大幅降低了二选厂氰化钠用量和采购成本。此外,新建的水处理车间还吸纳了20名本地员工就业。

泽拉夫尚总工程师廖德华介绍称,“新建的水处理系统回收的氰化钠用于二选厂,单单这一药剂每年可节省成本就近3000万元;项目还高效回收了尾矿废水中的铜、金等有价元素。项目投产不到1年就回收了投资成本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循环点滴水 造福一方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用好水资源,不仅可以带来综合效益,从深层次而言,更能直接为利益相关方用水保障作贡献。

近年来,紫金矿业的水循环利用率从2019年的约91%,提升到了2024年的近93.5%,水资源管理水平处于全球行业领先水平。

紫金矿业旗下铜冶炼厂紫金铜业通过提标管控、自我加压,以“源头治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分质处理、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等方式,节水效率不断提升,年节余水资源近270万吨。

节约而来的水能不能发挥效益?

紫金铜业所在的蛟洋产业园发展迅速,园区内用水需求紧张的问题日趋严峻。但企业取水并非“想取就取”,而是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

经过多方研究探索,2023年2月,紫金铜业将部分节余的水资源取水权,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挂牌,宁德时代旗下同在蛟洋工业园的时代思康公司以每立方米0.20元竞拍价,拍得紫金铜业结余的100万立方米的取水权。

交易完成后,紫金铜业所属的竹背水库储存的滴滴原水,持续流向时代思康的车间。

水权交易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这是福建省首宗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水权交易,并入选了水利部印发的《水利领域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

而在紫金矿业发源地紫金山金铜矿,同样得益于长期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用水管控、环保处理系统改造,从汀江取水量已经从2021年的520万立方米减少到2024年的23.5万立方米,年均下降约32%。

紫金山节水剩余出来的取水权,经过交易平台,有效助力了地方供水保障。2023年12月,紫金山将 150 万吨取水权低价出售给上杭县5家自来水公司,用于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取水。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是联合国确立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目标提出,到2030年所有行业大幅提高用水效率,确保可持续取用和供应淡水,以解决缺水问题。

坚持不懈的水资源保护和循环利用,正是紫金矿业推进全球化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计划2030 年用水强度较 2020 年下降 10%。同时,继续探索各类水处理技术,从源头提升水效,最大限度减少新水的消耗,实现用水效率最大化,共同呵护地球家园,实现开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分享到: